图片
13
明 御制天坛祈年殿编制 鎏金铜海水云气纹编钟(估价待询)
高28厘米 重18.56千克
来源:
伦敦佳士得,1966年3月21号,拍品号171
重要欧洲私人藏家旧藏
图片
这件极为罕见的御制镀金青铜编钟工艺精湛,呈椭圆形,前后面装饰有须弥座无字牌匾,四周雕刻有活跃的五爪龙追逐火焰珠。钟身环绕云纹或波纹及圆凸装饰,而钟顶的平面上则铸有鹤与凤,钟顶的拱形突起仿佛从波浪中升起,这些拱形结构用于悬挂钟体。最大的拱形装饰着浓密的云朵。图片
此件编钟为海水云气纹山形钮,象征着江山社稷至高无上。钟钮由三山组成。钮上浮雕海水江崖,中间大跨度的山梁饰云气纹,悬钟钮孔设在正中,表示长治久安,天下太平。舞部以钟钮为界,两边各饰一对浮雕凤凰纹,风凰相对之间,饰朵朵浮雕祥云。凤为神鸟,居百鸟之首,与龙相配,构成中国传统的龙凤文化。古人说,凤是火精,“火离为凤”。明朝崇尚火德,编钟铸凤的纹饰,其意自在理中。图片
编钟的两面钲部饰浮雕须弥座无字牌额。牌额顶部,分别铸浮雕飞风与行龟。龟凤之间,环铸浮雕流云纹。编钟上牌额的左右,各置乳钉式枚九个,两面共三十六个。钟身一侧铸浮雕升龙,表示春分升天;一侧铸浮雕降龙,表示秋分潜渊。每条游龙周围均饰海水云气纹,显得丰满而生动。龙的整体造型,完全符合明龙的特征。图片
音乐在中国宫廷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体现了儒家的理念。而编钟在儒家祭仪和国家典礼中至关重要,包括登基仪式、宴会、朝会及皇宫卫队的游行等。通常编钟以十六件为一套,产生十二个音调,其中四个音调在不同八度中重复。图片
青铜钟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早期重要例子包括商代妇好墓中的23个青铜钟以及公元前433年曾侯乙墓中的65个钟。明代设立了音乐司(教坊司)和太常司,负责管理宫廷音乐,包括雅乐和中和韶乐。清代沿用了明代的仪式音乐。明代宫廷音乐用于庙坛祭祀、朝会宴飨等政治活动。清代的宫廷音乐设置大体相同,但对其重视程度更高。图片
这件精美的编钟曾用于明代神乐观,该机构在天坛圜丘坛西北建于1420年,负责管理和演奏中和韶乐。神乐观内设有奉祀堂、掌乐房、协律堂、教师房、伶伦堂、昭佾所及收藏乐生服饰的库房。《明实录》记载,永乐五年朝廷开始准备祭祀和乐器,永乐皇帝于1420年将三百名乐舞生和大量乐器迁至神乐观。至嘉靖元年(1522年),神乐观已有乐舞生2200名。图片
北京天坛现存一枚与此枚基本一样,但体型略小的编钟,目前已展示在北京的天坛。据刘东瑞在《明代镀金编钟回归祖国》(《收藏家》,1994年第期特稿,总第8期,第4-5页)一文中的描述,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期间,英军少校道格拉斯闯入皇家禁地天坛,并从天坛掠走了这枚明代鎏金铜编钟,把它作为战利品保存在了印度一骑兵团军官俱乐部里。这一放就是九十五年之久,直至1994年由B.C.乔希将军归还中国。该钟于1995年4月21日在天坛对公众开放展示。图片
参阅:明 鎏金铜编钟 北京天坛公园管理处藏2010年6月,巴黎苏富比拍卖了一枚类似的编钟,但缺少击打片 ( 拍品编号43) 。2016年5月,伦敦和特纳布尔拍卖行也拍卖了一枚类似的编钟,同样没有击打片 ( 拍品编号464)。2015年3月,弗里曼拍卖行售出了一枚与当前编钟大小和纹饰相同的编钟,而在同年9月,同一拍卖行又拍卖了一对类似的编钟。本次拍卖的编钟曾于1966年3月21日由伦敦佳士得拍出,拍品号171。图片
图片
10
西周初 否叔尊、觚、爵及觯一组六件(30-50万)
铭文:
尊:否叔献彝 疾不已 为母宗彝则备 用遣母□
觚:否用遣母□(阳文)及 用遣母 □(阳文)
爵:用遣
觯:遣
尊高19.5厘米
觚高20.5厘米
爵高18.3厘米
觯高13厘米
来源:
汇宝阁古美术,香港,1997年
MacLean珍藏
苏富比纽约,2021年9月21号,拍品号14
出版:
张光裕,〈西周遣器新识——否叔尊铭之启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本,第三分,台北,1999年,页771、773及774。
刘雨及卢岩编,《近出殷周金文集录》,册三,北京,2002年,图版637、646、754、755、850及851。
钟柏生、陈昭荣及黄铭崇等编,《新收殷周青铜器铭文及器影汇编》,台北,2006年,编号1950、1952、1953、1954、1955及1956。
彭锐查及张立东,《The MacLean Collection: Chinese Ritual Bronzes》,芝加哥,2010年,图版24至27。
吴镇烽,《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卷15、18、19及21,上海,2012年,编号07682、07683、09804、09805、10153及11771。
冯时,〈我方鼎铭文与西周丧奠礼〉,《考古学报》,期2,北京,2013年,页205(无图)。
李春桃,〈否叔诸器铭文解释-兼谈古人观念中的祖先作祟现象〉,《商周青铜器与金文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郑州,2017年,页180至198。
付强,〈青铜「遣器」小考〉,《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上海,2017年(尊铭文)。
吴镇烽,〈论青铜器中的「行器」及其相关器物〉,《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上海,2018年(无图)。
李春桃,〈否叔诸器铭文释读——兼释甲骨文中的「眚」字〉,《文史》,第1辑,北京,2019年,页5及6(无图)。
吴镇烽,〈释读山西黎城出土的季姒盘铭文——兼论否叔器〉,《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上海,2020年(无图)。
图片
青铜器成组者极少同时现身市场,而本组否叔器不仅六件成套无疑,每件皆铸有铭文,按器形依次递减,学术价值极高,为研究西周青铜器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除本组外,否叔器另有一件青铜卣,与本组尊器同铭,初见于1998年比利时古董商吉赛尔的展览《从古代王国到中华帝国——国际亚洲艺术节》,纽约,页30及31。此卣后由比利时藏家Leon Derwa收藏,后欧宗易收藏,近年拍卖于伦敦邦瀚斯,2018年11月8日,编号15。图片
图片
否叔器的铭文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已有多位学者对其进行释读和考证,但各家众说纷纭。主要争论点在于铭文末尾的图形文字,此铭文在尊、卣、觚上均可见。张光裕先生最早研究此课题,认为此铭应读为「霝」,可能是否叔之母的名字或表示善终(见〈西周遣器新识——否叔尊铭之启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99年,页768及769)。陈英杰先生同意张氏的释读,但解释为否叔患病,认为是其母神灵作祟,故制此组宗器以遣送母亲的神灵(见《西周金文作器用途铭辞研究》,2008年,北京,页550及551)。李学勤则提出此铭应读为「眚」,意为灾难,后李春桃延伸解释为否叔制作此器以驱灾(见〈论殷墟卜辞的新星〉,《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页15;〈否叔诸器铭文释读——兼释甲骨文中的「眚」字〉,《文史》,2019年,页5至12)。图片
最新的研究由吴镇烽先生于2020年提出,他认为此铭结构并非三个并列的口,而是中间一个方框,左右为C形符号,实为族徽,与其他西周青铜器上的族徽类似(见〈释读山西黎城出土的季姒盘铭文——兼论否叔器〉,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20年)。吴氏的解读使得铭文内容变得清晰,记录否叔尽力制作宗彝献给亡母,而非记载母亲鬼魂作祟。图片
吴先生的论点目前看来最为可能。仔细检视尊、觚实物及卣铭照片,可见铭文中间为一口字,左右为C形符号,显示吴氏解读准确。此铭符合金文格式,常见于主体文字后附一族徽,表示器主宗属。然而,尊器铭文上的族徽多了一道短横,应为铭字一部分,非铸造瑕疵,这是吴氏未涉及的疑问,有待进一步研究。否叔器组属于遣器,专为逝者铸造并陪葬之宗器。遣器在中国青铜文化中极为罕见,研究价值极高。据吴镇烽统计,目前已知的西周遣器除本组否叔器外,仅见两例:遣盉(阿瑟·M·赛克勒收藏,见《Western Zhou Ritual Bronzes from the Arthur M. Sackler Collection》,1990年,图版115)和遣妊爵(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见《殷周金文集成》,2007年,编号08137)图片
图片
6
商晚期 青铜饕餮纹己冉盂(15-25万)
直径25.5厘米
来源:
美国纽约古董商怀古堂,2001年秋
欧洲私人旧藏
纽约佳士得,2004年9月21日,拍品编号153
出版:
《怀古堂图录》,纽约,2001年秋,编号52,页184-185及332-335。
图片
盂最早出现在商晚期前段,流行于西周,春秋时期也有见。此例直口宽唇无耳,属于商晚期典型器型。器身深腹,近底内敛,下有高圈足外撇。颈部和圈足均饰有相对的变形夔纹,腹部主纹饰为饕餮纹,怒目圆睁,与颈部中央的高浮雕牛首相辅相成。整体纹饰以雷纹填底,多层次的浅浮雕线条劲利,浑然天成。图片
器内铸有“己冉”二字铭文。“己”可能是族氏的日名,“冉”则是族徽文字,表明器主的族氏身份。图片
本器的独特纹饰,即器身交替出现的饕餮和夔纹饰带,以及中央的浮雕牛首装饰,常见于商代晚期高级贵族之用具。商王武丁宠妻妇好墓中出土的一件青铜盂,其装饰风格与本例相似。见苏芳淑着《Shang Ritual Bronzes in the Arthur M. Sackler Collections》,华盛顿,1987年,页499,图版96.5。一件戴润斋旧藏的商晚期至西周早期青铜盂,曾于2011年3月22日在纽约苏富比拍卖,拍品编号14,可资参考。
3
商中期 青铜饕餮纹斝(9-12万)
高28.6厘米.
来源:
汇宝阁古美术,香港,2000年
MacLean 珍藏
纽约苏富比,2021年9月21号,拍品号4
出版:
彭锐查及张立东,《The MacLean Collection: Chinese Ritual Bronzes》,芝加哥,2010年,图版10。
图片
此件斝可以根据其形态和装饰归属于商代中期。与二里头时期的斝相比,这一时期的斝具有更为生动的轮廓、更为细致的凸显的图案以及更大的重量,但不如成熟的安阳时期的斝那样华丽。图片
一件属于这一类型的商代中期斝,年代约为公元前14世纪晚期至公元前13世纪早期,现收藏于波士顿美术馆(馆藏编号14.85)。另有一件同一时期的斝,其腿部与器身连接处有开孔,曾属于Avery Brundage的收藏,现收藏于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馆藏编号B60B45),均可资参考。
图片
4
新石器时代/商 玉琮(2-3万)
宽7.3厘米
来源:
伦敦苏富比,2018年5月18日,拍品编号241(部分)。
Roger Keverne旧藏。
图片
图片
7
战国 青黄玉龙形佩(4-6万)
长34.9厘米
来源:
私人机构, 加州, 于1999年已入藏
美国西岸重要家族珍藏
佳士得纽约, 2021年9月24日,拍品编号706
图片
这件异常大型的玉龙佩可以与其他战国时期具有类似后翻头部和卷曲身体的例子进行比较,例如河北省出土的一对较小尺寸的玉龙佩(28厘米),以及河南省淮阳县出土的另外三个较小尺寸的玉龙佩(尺寸从6.2厘米到22厘米不等),这些例子分别见于《中华玉器全集》第三卷,河北,1993年,编号260和274-76。这些玉龙佩的弯曲身体上方边缘之下都有一个小的悬挂孔,表明其悬挂时的朝向。
图片
9
战国晚期 楚式黑漆古六山铜镜(12-15万)
直径20厘米
来源:
加拿大私人收藏,1996年购于香港。
佳士得香港,2021年5月28日,拍品号3013
图片
图片
楚式山字纹铜镜起源于战国早期,并在战国晚期达到成熟阶段,无论是在炼铸质量还是纹饰上都显得更加精致。这类铜镜以山字纹为主要装饰,但也融入了花瓣、叶纹和兽纹等元素。铜镜的山纹有三山、四山、五山和六山之分,其中六山纹镜最为罕见,多收藏于博物馆。图片
图片
5
清乾隆 洒金铜錾龙凤双联瓶(12-25万)
高14.9厘米 《大清乾隆年制》款
来源:
德国私人收藏
巴黎苏富比2014年6月10日,编号21
Sydney L. Moss Ltd 旧藏
香港苏富比,2021年4月22号,拍品号3688
图片
一件类似的鎏金铜双联瓶,来自清廷收藏,现藏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并刊载于《古色 : 十六至十八世纪兿术的仿古风》(台北,2003年,第157页,图III22)。另一件来自W.W. Winkworth 收藏的例子刊载于《The Minor Arts of China, III》(Spink and Son Ltd,伦敦,1987年,目录编号97)。此外,可参见Roger Keverne的《冬季展览》(2000年,编号20,第18页)和Robert H. Mowry的《China’s Renaissance in Bronze: The Robert H. Clague Collection of Later Chinese Bronzes 1100-1900》(凤凰城,1994年,第190-191页)。
图片
一件尺寸相同的形制相近的作品,由Robert E. Kresko从伦敦的Sydney Moss Ltd.购得,刊载于Philip K. Hu的《晚期中国青铜器:圣路易斯艺术博物馆和Robert Kresko收藏》(圣路易斯,2008年,目录编号36)。这件作品于2016年4月6日通过香港苏富比拍卖,拍品编号3676。
图片
另外,两件带有乾隆款识的鎏金铜双联瓶来自水松石山房收藏,于香港苏富比拍卖:其中箭和罐瓶形状的于2009年10月8日上拍,拍品编号1801,柿子形状的于2010年10月8日上拍,拍品编号2189。图片
11
清十八/十九世纪 青白玉雕 「喜上眉梢」「岁寒三友」抱月瓶(7-9万)
高26厘米
来源:
史乔沃先生(1832-1923),斯普林菲尔德,麻萨诸塞州,入藏于1910年以前。
美国麻萨诸塞斯普林菲尔德博物馆馆藏
佳士得纽约,2021年9月24日,拍品号955
图片
尽管在明清时期抱月瓶主要是用瓷器制作的,但玉质抱月瓶则相对稀有。宫廷作坊的玉雕师们巧妙地将吉祥图案融入玉器中,这件杰出的作品展示了他们卓越的工艺。其低浮雕装饰令人联想到剔红工艺的精细技法,与器物的纯净通透性和细致雕刻相得益彰,突显了白玉的优质,使其成为工艺水平的典范。图片
类似的例子包括带有一对象首柄,饰交错龙纹的抱月瓶,见于佳士得香港,2010年5月31日,拍品1908。另一个带有莲花纹饰的相似作品可以在同一拍卖行2011年6月1日的拍卖中找到,拍品3595。此外,苏富比香港也有两件类似的器物:一件来自德安堂收藏,于2021年10月13日拍卖,拍品3610;另一件则于2010年4月8日拍卖,拍品1846。图片
12
清中期 十八/十九世纪 白玉仿古活环龙耳盖瓶(4-6万)
高16.2厘米
来源:
香港重要私人珍藏
香港苏富比,2021年5月27日,拍品号318
图片
图片
8
清十九世纪 翡翠饕餮纹象耳活环盖方瓶一对(2.5-5.5万)
高17.5厘米
来源:
苏富比伦敦,2021年5月12号,拍品号129
图片
图片
图片
2
清十九世纪 白玉巧色莲藕带钩(6-8K)
长7.4厘米
来源:
雪月藏亚洲艺术珍品。
香港苏富比,2021年5月26号,拍品号155
图片
1
清十八/十九世纪 白玉雕瓜瓞绵绵把件(2-3K)
长6.2厘米
图片
图片
14
清 十七世纪 白玉雕苍龙教子带钩与白玉翎管(1-2K)
带钩长10.8厘米 翎管长7.7厘米
图片
15
二十世纪初 手镯一组两件(3-5K)
直径6厘米
来源:
法国私人收藏。
苏富比法国,2021年6月10日,拍品号137
图片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下一篇:没有了